千人智库官方二维码

首页  >   千人智库 > 首页焦点
黑板上无法创业,创业教育也并非培养“成功人士”
时间:2019-07-18 11:23:05来源:千人杂志
提交需求
提要: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培育人的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创业思维和强烈的成功意识。
黑板上无法创业,创业教育也并非培养“成功人士”

文/吴满琳 整理/本刊记者 何中花

“你在校时学习过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吗?”

“你认为什么样的创业教育才是适合和有效的?”

“你曾经自己创过业吗?”

“创业过程中,你是否感受到焦虑和抑郁?”

……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人可能有感而发,滔滔不绝,而有的人只会回一句“没有,我不了解,谢谢”。究竟,我国的创业教育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挑战?取得了哪些成效?针对种种问题,杂志专访了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满琳,她是一名有着33年教龄、从事高校创业教育近20年的资深教授。

国民教育的“第三本护照”

什么是创业教育?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显然,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公司老板,而是为应对创业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业教育不是创客教育,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培养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

吴满琳在多所高校为大学生上《大学生创业基础》见面课时,学生普遍有很多质疑与困惑。如:“老师,我毕业就出国、我考研、我就业,不会创业,为什么要上创业基础啊?”这让吴满琳认识到,在双创时代的热潮中,仍有许多学生、甚至老师和领导都误以为创业教育是教人自主创业。

“要知道,创业教育不是中国政府的突发奇想、别出心裁和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各国国民要接受创业教育,以积极应对面临全球化、不确定性的挑战。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国民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吴满琳表示,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不是知识、理论教育而是精神、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有观点认为,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创业家。那么,创业教育应该教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做创业教育?这与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当代的商业环境已经进入VUCA时代( V-volatility动荡,U-uncertainty无常,C-complexity复杂,A-ambiguity模糊),各行各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倍增。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效应的衰减、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改变以及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曾经规则明晰、相对稳定的商业经营环境正与VUCA时代一样变得更加动荡、无常、复杂以及边界模糊,客户和消费者日益成熟,需求趋于多样化,商业关键词从“秩序、规范、标准化、公司价值”逐渐转变到“灵活、互联、快速迭代、客户价值”。

如今,当你再走进一些国内知名大公司,比如海尔:过去沿用数十年的科层制、林立的事业部被拆散,庞大的企业架构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以平台、“小微”等具有创新力的组织架构。以前,公司多按照生产线性流程设置,如采购部、生产部、市场部;如今,变革后的海尔内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与创客。传统企业是先生产,再寻找顾客推销;“小微”恰恰相反——先有用户,与用户充分交互后,再定制生产产品。传统企业的员工,被海尔雇佣,由企业付薪;“小微”主与海尔的关系是动态合伙人,海尔将经营权、用人权和分配权交由“小微”,海尔占有一定股份,实行“用户付薪”。员工转变为岗位创业者,身份变了,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的痛苦。数十年来,员工被雇佣,由企业付薪,被培训为强有力的执行者,可如今员工猛然发现,企业最需要他们具备的能力不是执行,而是创业、创造用户。这就是典型的岗位创业。

“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和目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有着极大不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710万工作岗位将消失,700种职业、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很多学生可能在毕业的时候,他所学专业或所对应的岗位已经消失(国家教育部已在2019年3月撤销了全国461个专业),这些都是大学生、家长自身不能预知和把控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应对不确定性的良好心态、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素养。”

吴满琳表示,传统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和记忆理解为主,在未来,靠知识记忆和简单理解为主的工作将全面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必须全面加以调整,由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思辩能力、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更加注重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培育人的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创业思维和强烈的成功意识。创新创业素养是21世纪VUCA时代的大学生必备,它有别于工业化时代必备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确定性思维,而是培养创新创业素养——跨学科知识,领导力,整合资源能力及不确定性思维(创业思维)。“创业教育培养的是能胜任21世纪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优秀人才。”

“全覆盖、分层次”的我国创业教育,仍面临挑战

从2002年教育部确立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初步建构起“全覆盖、分层次”的创业教育立交桥。“全覆盖”是指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接受创业启蒙教育(如:大学生创业基础)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分层次”是对于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学生开展递进式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有些学校开办工商管理(创业方向)专业的精英班,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在2009年底就创办了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专业的试点班,迄今已有4届毕业生,或创业二专业、辅修班(上海财大匡时班)、大赛项目培训班等。

“第一课堂创业基础知识传授及课堂模拟(角色扮演、讨论互动、交叉答辩)、第二课堂课外实训、第三课堂真实项目经历体验(自主创业、实习、参加创赛)、第四课堂(游学游历企业参访等),这些都是双创教育的有机组成板块,缺一不可。”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问题。在吴满琳看来,最主要问题在于大学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滞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与创新创业生态圈良性互动,既提升创新创业生态的品质,又使学生担当起崇高的社会责任。今天和未来的创新创业,正在并将继续经历从主体外生型到主体内生型的转换,也正在考验着大学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由内生的创业创新人才持续不断地产生并创造原创性技术和新想法,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源泉,而内生的创业创新人才主要来自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

“目前,中国还没有公认的能够被称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大学,这类大学是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标配,二者共同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大学对这个成功概率有着重要决定性作用。教育体制深入改革关乎中国能否有自己的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中国人力资本和创业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另外,高校大学生、教师、甚至学校职能部门的领导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误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是让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不是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以应对不确定环境。高校学生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人不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亦不足,缺乏全覆盖、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吴满琳直言,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认知被固化,已经不会独立思考,更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借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的话——“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扼杀’潜在的杰出人才。”中国的学生习惯“等靠要”,习惯跟随,习惯找父母、他人、学校、单位和社会的问题,缺乏从我做起、改变自己、影响他人以及周边环境的信念与能力。

创业教育具有四重价值,而非以“创业成功率”衡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一个时代,投身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可创业的成功率却并未提高。在吴满琳看来,自主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创业的高度不确定性、模糊性、创造性和资源有限性都不断对创业者提出高难度挑战。所以,自主创业原本就是少数人的选择,而创业成功更就是小概率事件。

“创业需要具备领导力、市场机会捕捉能力(好奇心和商业敏感)、机会识别和创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等。自主创业者通常具有目标明确、意志坚韧、思维活跃、理念新颖、善于学习、知识丰富、乐于实践、能力突出的特征。他们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的有机结合,较常人拥有更加旺盛的创造欲望和更加出众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不高于3%,创业成功率不到2.8%,这是事实。然而,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定位原本就不只是狭义创业的培训,也不仅仅锁定为学生在毕业后创建自己的公司。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现不能仅用“创业成功率”来衡量,而是需要观测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或就业,乃至择业价值观、岗位创新创造能力、创新创造创业思维、家国情怀责任等多元角度来评价。

这就为创业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性依据。创业教育需要回归教育本质,育人成才。即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非狭隘界定“所谓成功人士”的特征标准。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传授,尽可能摒除对现有创业成功的世俗指标,如金钱、社会地位或影响力等。

“我作为高校创业管理专业负责人(已有4届毕业生,1﹪的人才培养)和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负责人,对高校双创教育价值有我的见解。”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吴满琳提到了4个方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重塑思维与行动方式,进而提升领导力。

上海理工大学2007年创办了“上理工大学生职业教练营”,先后有上千名学生接受教练营的实训(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2009年年底开始做上海市教委指定在全校各专业招收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专业创业班,至今已办4期,有近100名在校大学生接受专业级的创业教育。其中就有:59tsore的联合创始人卯申宝,樊登读书会联合创始人郭俊杰,国妆集团总裁穆振兴(获2017年中国30位30岁商界精英),上海纾瑶企业管理公司创始人岑伟平,温州首家民营金融类产业园副总裁叶小伟,奇怪果园创始人林绘,钉钉CTO段毅均,腾腾钱币社创始人梅腾、陈运义、刘东,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蒋公宝,友家别墅派对创始人&CEO顾文君,笃笃学车的史永平、宋勇奇等等,他们中有一毕业就自主创业的,也有毕业几年后辞职创业的。首期创业班的创业率高达86%,2-3期创业班有30-40%创业率,这些案例和数据足以说明大学生能够创业,而且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走多元化成才之路,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和自我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创业教育给学生提供的创业实践与理论指导,可以帮助受教育者重塑思维与行动方式,进而提升领导力。这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萨拉斯教授历时四年研究“普通创业者如何成为优秀的创业领导者”的结论相吻合。吴满琳团队做了“上理工历届创业班及接受创业教育毕业生发展跟踪研究”,分析研究毕业生们的成长轨迹和行为思维逻辑,诠释了从一个普通大学生,如何成为创业者,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的成长路径。研究成果揭示,创业者的思维和行动逻辑,普通人也可以学习。创业者的思维和方法,为我们普通人提升领导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系统的方法论。因此,双创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熟、成才的加速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之二: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主动积极、坚忍不拔的人格品质和有担当的使命感。

现实中,创业者是没有上级可以依靠的,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洗礼的大学生,普遍比一般同学更具主动性,他们遇到问题,不再是推诿塞责、消极应付,而是敢于承担责任、大胆决策。同样,在任何一家企业,老板都期待自己的核心员工具备这种担当精神,这也是优秀员工所必备的一种弥足珍贵的“软实力”。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这种“高唱国际歌”、不再“等靠要”的主动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用“从0到1”来形容创业,表明创业者通常是白手起家,在极为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存在的不确定与不足,秉承主动拥抱的态度,勇于试错与变革,用实际行动来号召与感召到更多的可用创业资源,进而实现创业梦。而一般就业者通常认为,创业需要所有资源都齐全时才能开始,对未知或不足持消极等待、逃避态度。创业本身动态性很强,且多数行业创业项目自有短期的机会窗口,若反复思虑踌躇,则必然错过行业切入的最佳时间点,进而不利于创业成功。

创业教育中的创业精神章节所阐述与彰显的“优秀创业者”,是那些具有充盈的家国情怀、愈挫愈勇的笃定、正派为人、诚实守信等品格的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优秀品质,会为新一代潜在的“企业家”或创新型人才,埋下一颗创业精神的种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之三:让学生尝试在创业过程中必须缴的费用,能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低成本交付。

创新创业过程本质上是试错证伪过程。创业教育,一定涉及失败教育、挫折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条件地尝试,在试错证伪过程中知道什么是错、该如何做。这好比初学者在游泳池里游泳下水,难免有呛水、抽筋甚至溺水的插曲,但有教练或救生员在旁边指导、保护,不会溺水危及生命;好比学开车的新手上路,难免有几次违规和擦碰事故,这些试错过程都是必然的,而且有价值,能使新手们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变得有车感,懂得开车上路的“看山水”和“门道”。所以,创业教育能让大学生理性创业,即使认识到自己不合适自主创业,这也是创业教育的价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之四:创业教育助推高校教育综合改革。

从更深层次讲,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还将形成一种对传统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倒逼”机制。创业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纸上谈兵”的商业博弈活动,最能体现一个人面对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黑板上是没法创业的”。面向商业实战、极具实操性的创业教育取向,必然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相悖逆,必将有力地促进、催生全新的“以学生为本”的“实效性大学教育模式”。创业教育能给到学生启发和激励并赋能、播种,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理解创业过程及创业要素,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从而获取未来的选择权。

如今,我国的双创教育已走到“4.0育才期”,高校承担着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重任,学生需要具备新人才观(CAI,创造力Creativity、美善力Aesthetics、诚正力Integrity),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成为民族振兴的栋梁之才。

吴满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工商管理与公共事业部管理系副主任、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标签
黑板 无法 创业 创业 教育 并非 培养 成功人士

版权声明:千人智库网系千人智库唯一官方网站,凡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作者系吴满琳 何中花

评论详情

   暂无相关评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