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智库官方二维码

首页  >   千人智库 > 热点
最大规模的“海归潮”
时间:2017-11-01 11:41:13来源:法治周末
提交需求
提要:中国需要海归,海归更需要中国。
最大规模的“海归潮”

十年前,冯铮登上去美国的飞机时,以为这是一条“不归路”,此后的几年,似乎也不断证明他当初的信念。

这个当年的中科院生物学博士,在美国一个著名的实验室谋得了一份不错的职业,薪水比自己在国内的同学们高两到三倍。

结婚,生子,一切都沿着曾经的“美国梦”在有序运行。但在2016年,冯铮却作出了一个决定,回国。

周围的人还在质疑他的决定时,冯铮已联系好他回国后的去处,并且感慨自己“回来晚了”。

冯铮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回国热已经持续了一个时期,特别是目前中国的“双创”背景以及“千人计划”等政策,让科研人员有了更多发挥的机会。

冯铮只是众多归国海归中的其中一个,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58%。

同时,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有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正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

政策吸引力

今年年初,和冯铮同年去美国的吴强也作出了回国的决定。

因为入选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吴强选择了回国,并且第一站落脚在了上海的一座高校。

“无论从薪酬待遇还是科研经费上,回国都极具吸引力。”吴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从薪酬待遇上,国家对“青年千人”入选者一次性补助50万元。除了国家的补助外,很多省、市都对“青年千人”入选者进行额外的补助。

例如,浙江大学的招聘信息中明确说明了浙江省提供一次性科学技术奖励100万元(免税);深圳大学的招聘信息中明确了广东省资助25万元个人补贴,深圳市资助个人补贴更是高达200万元等。

除了国家、省、市等对“青年千人”入选者的一次性个人补贴外,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青年千人”大多实现年薪制,大多在30万元至80万每年。

从科研经费上,国家对“青年千人”入选者根据实际情况提供100万至300万元科研经费。在此基础上,很多省份、高校都对科研经费进行了配套。

例如,厦门大学在国家100万至300万元科研经费的基础上,学校1:1进行配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国家拨付100万至300万元的基础上,学校配套不少于200万元。

对于吴强来说,落脚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住房问题是除了薪酬和科研之外不得不关心的。

而对于吴强这样的高端人才,很多高校都提供了相应的措施,包括提供高额的安家补贴、提供周转住房等。

例如,南方科技大学提供宽裕舒适的住房(校内精装教师公寓,100平方米以上,拎包入住);四川大学除了国家给予的50万元生活补贴外,学校额外提供一次性购房及安家补贴35万至80万元及学校住房的购买资格等。

吴强现在已经担任了博士生导师,并且开始筹建自己的实验室。

2008年12月,中组部颁布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俗称“千人计划”。这一计划被美国学者形容为“极具雄心”。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虽然还不能向美国一流大学正教授的水平看齐,但也是国内各类人才计划中最高端的项目。

饶毅与施一公成为“千人计划”第一批引进的人才,也是这一波回国潮里最具国际声望的科学家。

在“千人计划”催动下,各地纷纷建立“人才办”,推出配套的“地方千人计划”和其他名目的人才计划。比如,北京的“海聚工程”、湖南的“313计划”、苏州的“姑苏人才计划”、杭州的“5050计划”,同时纷纷设立留学生创业园、海归创业园等。

“千人计划”政策,高调引才催生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潮,也引起国外学界的关注,新加坡等国曾效仿,推出类似的引才措施。

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认为,“千人计划”是面向全世界、高端、顶尖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进一步加强挖掘的力量,而不仅靠招聘会的形式,或者一般的出访、座谈。

“对这些人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想尽一切办法,就像当年我们请钱学森、李四光这样的人才回来。”王辉耀说。

他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反超出国人数的历史拐点。

从出国潮到回国潮

对于中国来说,没有出国潮,就没有回国潮。

1978年,“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在要不要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时就表示,“即使1000人当中有100人滞留不归,还是有900人回国了”。

到了1992年,他调整了表述——“中国不应该仅仅因为有一批留学生滞留不归就不再派学生到海外留学深造。即使有一半人不愿回国,还是有另一半人回国支持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

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就要依靠具备国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也要“忍受”人才流失,这成为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才问题的基本状况。

然而,今天,是继续呆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已成为在美的留学生与华人科学家们不得不权衡的一个问题。

现实中的数字更能说明出国潮到回国潮这一变化。

1978年至2007年的30年间,中国约有121万人到海外留学深造,但累计只有32万人回国。而在2008年至2012年间,出国与回国的人数分别为140万和80万,短短5年里的回国人数就是前30年总和的2.5倍。

2012年,留学人员的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58%。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回流占比明显提升,中国正在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

《报告》显示,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81.45%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1.0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7.46%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

留学回国就业者选择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25.85%)和民办企业(17.42%)。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则主要选择大专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

据新华社报道,驻外使领馆主要通过“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国家级平台给希望回国的留学人员牵线搭桥。

国内各地区利用区域优势,根据自身经济布局需求,纷纷到国外招聘人才,他们的政策更加灵活,创业环境也很完善,国家与地方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双轨制”已然形成。

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人才越来越重视,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引才力度也在加大,吸引了大量学子归国;另外,英国“脱欧”给在英人才就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也促使更多人才回流。

提升国际竞争力

《报告》显示,海归开始创业的时间集中在2015年至今,创业领域集中于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从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选择2015年至今的比例最高,达76.4%。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创业支持政策落地实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海归选择归国创业。

“海归潮”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据统计,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海归”,大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是“海归”。

科技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大量“海归”人才释放出巨大发展能量。

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入园企业2.4万家,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800亿元,6.7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中国在全速发展,国内的同龄人脚踏实地地推动着她的前进;我不想只做一个大洋彼岸的旁观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自己的博客里说。

几年前,施一公结束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卖掉房产,举家回国。他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还在杭州西湖边筹办一所私立大学,目标是建成加州理工学院式的精英学府。

很多人劝他回美国。他一次次解释:从决定回国那一天起,未考虑任何退路。

清华大学向他发出邀请时,他只考虑了一天。后来他解释:“回国前,内心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总是怅然若失。我缺什么?缺少的是对祖国的回报,缺少对自己求学时期信念的坚持,缺少让我振奋的直接帮助同胞的成就感!”

一位支持者这样回复他:“中国需要海归,海归更需要中国。”

标签
海归潮 t 千人智库

版权声明:千人智库网系千人智库唯一官方网站,凡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作者系高原

评论详情

   暂无相关评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