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智库官方二维码

首页  >   千人智库 > 热点
追记张二利博士:乐于挑战,勇于坚守
时间:2015-07-27 11:12:01来源:千人杂志
提交需求
提要:2015年5月,国家级专家张二利博士不幸意外逝世,年仅51岁。《千人》杂志特撰文深度回顾张二利博士的一生,表达对这位科学家、创业家的哀思和怀念。
追记张二利博士:乐于挑战,勇于坚守

文/本刊记者 杨正楠

2015年5月,国家级专家张二利博士不幸意外逝世,年仅51岁。张二利是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生物化学系药物设计专业博士、博士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化学系药物设计专业博士后,曾长期任职于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在各类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2006年回国先后创立北京奥特康森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凯得尔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2010年入选第五批中央“千人计划”和第三批北京“海聚工程”人才计划。正当自己的事业欣欣向荣时,一场车祸使他离开了世间。为此,《千人》杂志特撰文深度回顾张二利博士的一生,表达对这位科学家、创业家的哀思和怀念。

 

不图安逸,他喜欢挑战困难

1964年1月,张二利出生在山西省侯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父亲是军工企业的一名工程师。他上学时,所处工厂子弟学校的学生对学习都不重视,高考升学率只有1%。张二利最初的学习动力,只是出于对母亲的一份孝心。高考时,他选择了母亲的母校——山西大学,就读自己最喜欢的化学专业。

大学毕业两年后,张二利如愿以偿调入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工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感到,本科水平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满足科研需要。当时正赶上留学热,于是他辞掉“铁饭碗”,出国深造。1989年,张二利拿到了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的奖学金,攻读生物化学系药物设计专业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取得了一些不俗成就,比如发现了催化Mg离子在Enolase中的键合点(binding site)并解释了它的催化机理,这一发现结束了围绕该领域催化机理多年的争论;从蜈蚣身上提取了一种血红蛋白,该结果被刊登在1999年的《自然》杂志上等。但是最让张二利为之自豪的,还是做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解析血栓第七因子蛋白三维结构。

当年博士后报到时,张二利去得最晚,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所剩无几,只剩几个比较容易的和一个最难的。简单的课题可以很快做完,但几乎就是浪费时间。而最难的课题若做不出成绩,则将影响他今后的职业生涯。

张二利是一个乐于挑战的人。几经权衡,最终他选择了最难的那个课题,因为他的目标是毕业后任职药厂,这项课题的研究结果将决定他的目标能否实现。一年半后,张二利将关于此项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投至《J. Molecule Biology》,出乎意料的是,该文章被各类刊物及杂志引用上百次,为抗血栓新药研发做出很大贡献。结束研究后,张二利开始朝梦寐以求的辉瑞制药进军。面对八十人择一人的激烈竞争,张二利最终脱颖而出。后来他才发现,当时辉瑞正好启动与第七因子解析相关的项目,受益于之前的研究成果,自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项目中的一员。

张二利在海外奋斗了二十年左右,生活一直比较富足。然而当时的他觉得,一成不变的生活没有任何挑战性,内心希望能做一番事业。他曾表示,后来的回国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久以来的渴望。

2004年,张二利在药物研发领域达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巅峰。而此时,中国第一批GMP重新认证,许多药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倒闭。在此契机下,张二利回国的渴望愈加强烈。于是他利用休假时间,带着项目和资金到国内寻找新的发展。2006年,张二利终于如愿以偿,争取到3000万元融资,回国组建了北京奥特康森医药技术公司。

 

直面困难,他选择坚持与探寻

创业之路并非一直平坦。生前,张二利自己回忆起这段经历,也是唏嘘不已。奥特康森刚起步时,项目签约就遇到阻碍,项目可行性遭遇质疑,一度面临夭折。基于药物研发周期长、高投入的特点,张二利很快调整思路,选择以外包服务为跳板,维系公司发展。这一转变使得奥特康森在成立之年实现70万营收,2008年创造800万营收,与近30家欧美医药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包括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张二利认为奥特康森即将走上正轨的时候,出资方却临时撤资,合伙人回美国,张二利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撤资使得公司无力购买实验装备,也无法开展业务。在这样的困境下,合伙人、研发人员陆续离开公司,团队从100多人锐减到40多人,客户也逐渐流失。时值金融危机爆发,经济每况愈下,这对张二利而言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当时张二利44岁,那是他生命中最难熬的一年。他曾坦言多次想过放弃,但又难以割舍。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面上只有20万元,甚至无法发出工资。当时正值春节前夕,员工们等钱回家过年,于是张二利让在美国的妻子往公司账户上打了10万美元。

面对再度回美国还是坚持下去的两难抉择,张二利选择了后者。守得云开见月明,在了解了奥特康森的处境后,其所在开发区的领导、职能部门及时向张二利伸出了援手,促成其他企业向他提供金融扶持和合作,帮助他度过了困难时期。2009年末,张二利成立了北京凯得尔森生物技术公司,以新药研发为主要业务。任职辉瑞10年的张二利非常清楚,即使是辉瑞这样的大药厂,每年投入五六百亿美元,也很难在短期内研发出新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找到了更适合公司的发展模式:寻找已上市药物的缺点并进行改进。这种方式投资少、风险小,而且可获得知识产权。张二利曾说,这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短平快”。短短两年内,凯得尔森吸引了4位来自国际大药企的海归加盟,与近30家欧美医药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所研发的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BPS-03251获得国家专利,得到300万元“科技扶持专项资金”支持。这一药物的发明打破了国内纤维化病症无药可治的状况,当时预计在国内有8年的市场垄断期,市场份额将达24亿美元。鉴于其出色的科研成果,2010年,张二利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成为我国生物制药战线上的领军人物与杰出人才。 

然而张二利并未满足于此,他曾透露,他的最终理想是成立一家真正的制药公司,建设“中国辉瑞”。制药公司需要生产工厂,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买地建厂,对于刚成立新公司的张二利来说,显然遥不可及;转让专利,再次为别人做“嫁衣裳”,也不符合他的发展思路。故此,张二利的“中国辉瑞梦”一度搁浅。2012年7月,山东苍山县得知张二利的想法,主动提出与凯得尔森进行合作,并成立了山东凯森制药有限公司。这次合作使得张二利的工厂地址有了着落,不仅缩短了创业周期,加速了研发成果转化,还团队化引进了美国生物科技领域的一些高层次人才。于是,在同期回国创新创业的“海归”中,张二利第一个拥有了自己的工厂。他为凯森制药公司制定了短期目标:2015年销售额过亿元,2016年过两亿元,2017-2018年实现一类新药批产。生前与同行交流时,张二利曾自豪地说自己是“睡眠找到了枕头”。

张二利的人生道路有高峰也有低谷,但他始终怀揣梦想,充满热忱。驻足风景正好的山腰时,他敢于向险峰发起挑战;被困于低洼之地时,他也沉得住气不轻言放弃。认识张二利的人曾评价,他的外表下总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对于回国,即使是在刚度过最困难时期、未来还不明朗的时候,他也表示不后悔:“在开发区得到的这些帮助,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我相信明天是美好的,会一直坚持下去。”

生前根据自身经验谈及创业,他曾感言:“现在中国医药市场很大,现在是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的大好时机。但创业并不容易,要先做好失败的准备,遇到挫折更要坚持到底。”在许多场合,张二利总不忘以亲身经历来呼吁海外人才归国发展、为国效力。

 

编者按

五十知天命,在历经了挫折艰辛之后,张二利的梦想之路逐渐瓷实。然而天不假年,生命的祸福只在旦夕之间,张二利在自己的医疗事业未尽之时离世,令人叹惋。但是医疗乃民生之需,随着中国政府的愈发重视、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相信张二利的“中国辉瑞”梦不会止于他生命的终结。

 

标签
张二利 去世 医药 t 智库

版权声明:千人智库网系千人智库唯一官方网站,凡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作者系杨正楠

评论详情

   暂无相关评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