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清华副校长的平衡术
时间: 2015-12-30 来源:千人杂志
提要:2015年无疑是施一公的丰收之年,三篇重要论文的发表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施一公:清华副校长的平衡术

 

人物扫描: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于2003年被聘为终身教授。2008年全职回国,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关键词:施一公能否科研改革两手抓

评选理由:

施一公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08年,施一公婉拒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研究员的邀请,接受母校清华大学的聘任,全职回国。这一举动当时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在施一公看来,这只是源于每一个人内心“最朴素”的爱国之情。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科研,施一公就不会选择回来,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以来,施一公就着手改革。“我们心里有个梦想,希望能够在新世纪之初创造一个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像当年的协和一样,为未来100年的中国医学打下新的人才基础。”6年来,施一公在改革上的成果斐然:清华生命科学学科从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120多个,引进到清华全职工作的世界性人才已有70余名。除了专注改革,施一公也是一名忠实的教育实践者。他曾在公开场合多次重申自己的科研经历,以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担当,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5年无疑是施一公的丰收之年,从今年8月开始关于他的新闻就从未间断:8月18日,《自然》发表了施一公团队与国外学者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秘人体γ-分泌酶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8月21日,《科学》杂志同时在线发表了施一公团队的两篇研究论文,首次捕获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9月15日,施一公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11月5日,《基因与发育》发表了施一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冷冻电镜获得3.8埃哺乳动物凋亡体Apaf-1三维结构。

其中,“副校长”的任命给施一公带来了不少争议,人们担心这样一位明星科学家今后在科研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但至少从目前看来,施一公在努力平衡行政角色与科学家角色,他更加重视的也许还是从改革者的角色再度出发,“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的更多是责任和义务。”施一公在《我的科研动力》演讲中如是说。


版权声明:《千人》杂志系千人智库旗下出版物,在"前瞻性·建设性"办刊宗旨指引下,面向全球海内外华人群体,为高层次人才打造建言献策的交流平台。本网为《千人》杂志唯一官方网站,凡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评论详情

   暂无相关评论!

最新资讯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