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撑起大国制造
时间: 2017-12-18 来源:中国科学报、腾讯网综合整理
提要: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成绩单”令人瞩目。中国高铁、国产大飞机、天宫二号、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这样的突破越来越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为中国制造书写新的高度、铸造新的辉煌。

用“工匠精神”撑起大国制造

 

几天前,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首次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试试飞成功。北斗系统第一次用于民航,国产客机第一次“触电”北斗,其所释放出的产业化前景令人期待。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成绩单”令人瞩目。中国高铁、国产大飞机、天宫二号、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这样的突破越来越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为中国制造书写新的高度、铸造新的辉煌。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高端制造装备是大国重器。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十分重视,分别从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人才选拔使用等方面做出系统部署。

总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总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

“实现中国梦,装备制造业这个基础必须打牢。”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

“十三五”时期,以“制造强国”为重要内容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正在信步展开。

面对全球前沿科技领域重大创新成果频现,催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及实体经济转型热潮,中国正在“轻装上阵”、重点突破、实现赶超。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创新驱动 智能升级

——迈向“中国创造”

能生产飞机汽车,却生产不了圆珠笔头?!小小的圆珠笔一度难倒了中国制造业。

生产它需要20多道复杂工序和极高的加工精度,非常考验一个国家的制造水平。然而,“中国制造”最终经受住了考验。

由中国科学院、太原钢铁集团及相关企业联合攻关的“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成功研发出圆珠笔头球座体所用的“超易切削钢丝”,工艺技术及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我国圆珠笔头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笔尖钢”的突破是近几年来中国制造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另一个缩影则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这样的预判。

面对国内外“双重压力”的挑战,智能制造是难点和重点,更是思路和出路。

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作为未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2015年,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颁布。机器人产业赫然入列。这标志着中国已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发展领域和主攻方向。

将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为了力争在新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争当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而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根本出路在创新。今天,当世界再次审视中国时,发现“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已变得更具含金量。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慈星”)早先还是一家传统的电脑针织横机制造商。然而随着电脑针织横机市场份额的饱和,慈星开始在“制造服务业”上下功夫——不只是提供制造设备,而且提供整个智能化工厂。

“一根纱线进去,不需要裁剪和缝合,整件衣服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最新的技术。基于这样的技术,我们发展了‘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模式,这背后的内涵是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在2017国家智能制造论坛上,慈星执行董事、副总裁李立军说。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智”从何来?从数据中来。“智能制造不只是生产流程和工艺的高级自动化,还要以数据为核心,把来自于生产流程、内部管理和消费市场上的数据都用起来,这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

提质增效 工业强基

——提升“中国质量”

连接粤港澳,横跨伶仃洋,全长55公里的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已经合龙,这个世界级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集聚着上万件专利,凝结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即将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代表作。

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到产业升级、生活用品,中国制造带来的知识产权新产品正不断镌刻着中国印记,改变着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就像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感叹的那样,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

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优质产品正越来越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国高铁”成为20多个国家青年票选出的“新四大发明”之一,成为他们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十八大以来,中国高铁不仅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还将轨迹延伸到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

不仅中国高铁,国际市场上,以华为、小米、联想、格力、大疆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制造异军突起,以高性价比、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海外“粉丝”群体正变得越来越庞大。

“必须要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使中国制造升级,不能只是在中低端,应该向中高端迈进。”8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强调。

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要依靠创新发展,也必然要求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抓住产品品种、品质、品牌等攻坚发力,倒逼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加快中国制造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高质量、高适用性优势转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关键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品质。

轿车用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是汽车核心安全零部件,然而这个关键技术一直为国外老牌汽车公司垄断。2013年,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轿车用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凭借多年技术积累和联合攻关,公司成功攻克该零部件被国外垄断的16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如今,该项目已形成年产140万套中高档轿车用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的能力,并与神龙、长安福特、一汽、东风日产等企业形成批量供货。这对于产品换代升级、抢占中高端轿车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思维 工匠精神

——打造“中国品牌”

今年5月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成就了几代人的凌云壮志,迈出了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的关键一步,成为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国产大飞机“首秀”的背后,凝聚了几代航空人十年如一日的汗水,彰显着中国制造的价值思维和工匠精神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

之后的4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要求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这项文件中,马桶盖和电饭煲赫然在列。

“像马桶盖这样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产品,国人都要跑到国外去买,这就说明企业的产品品质有问题。”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希望中国企业家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制造”四个字,完全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荣誉。

“这意味着,我们要跳出大规模制造和低成本分销,回归产品和技术创新。”美的集团副总裁袁利群表示,只有围绕精准企划、精湛研发、精益制造、精良品质以及精诚服务五个维度来提升品牌形象,中国制造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创造,中国品牌才能占领国际市场。

放眼世界,“德国制造”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其拥有大量一流技术工人、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分不开。做强“中国制造”,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富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可喜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等政策陆续出台,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上升通道逐步打通,技能人才的春天正在到来。一大批锐意创新的能工巧匠勇攀技术之巅,助力中国制造。目前,我国已拥有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5年来,全国累计表彰9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899名“全国技术能手”,1461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各类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也在蓬勃开展。

“工匠精神”的培养,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再到荣誉体系的激励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如此持之以恒地“补钙”,让“中国制造”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百吨重工件精度在0.05毫米内、切削下的固体燃料薄到可以透光、改造听诊器为汽车发动机诊病……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塑造自己的高端竞争力。“工匠精神”正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

说到“工匠精神”,很容易想到“日本制造”。日本很多中小企业都有非常出色的“工匠”。有家螺丝钉工厂只有五六个人,但能做出大到宇宙飞船、小到显微镜上的螺丝钉。工厂虽小,世界闻名。还有一家唱片和唱针的工厂,尽管很多厂家早都不干了,它却一直维持至今。现在,世界各地的订单都到这家公司,生产是超负荷。老板说:“我喜欢这个行业,哪怕在这个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我只要能吃上饭,决不放弃”。日本这样的中小企业遍布各行各业。

“荣辱、贵贱、信誉”的价值观是“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文化土壤。日本近代虽然在政治上走过歧途,有过效忠天皇的教育,但从未触及过民众“荣辱、贵贱、信誉”等民众的价值观。江户时代“士农工商”阶层中的“工”,也就是工匠们把自己的产品看成是自己人格和信誉的表现,他们不以功利、不以富贵论荣辱,对工作的坚持、对难度的挑战逐渐演变成普通民众崇尚的价值取向。至今,追求极致、挑战自己的年轻人还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种各样的“控”。日文叫マニア,英文叫Mania。他们对自己喜爱事物的精通程度的深度、广度让你惊讶不已。以前有一个专业人员和“控”们比赛的电视节目,结果都是“控”胜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20岁左右的东京都营公共汽车的“控”。不仅对东京都营公共汽车上百条的路线、停车站、巴士到每一站的时间、巴士的车型、制造年,甚至精确到巴士内下车通知停车的键钮的出厂日期都了如指掌,对哪一辆巴士维修时换了哪一厂家的键钮对答如流。

长治久安的政治体制、安分守己、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江户时代天皇和幕府的二元政治,战后根除了政权更替给经济活动带来的混乱。

经济富裕以后,追求人生价值是“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的民众基础。战前,日本大多数民众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想往”工匠“那样追求极致,心有余力不足。60年代经济富裕以后,开始在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追求极致、在自我挑战过程中享受成功和幸福。日本很多人从小喜欢面包师、护士、美容师、动漫设计等,他们不考大学,直接报考这些专业的职业中专或大专。家长也不强迫他们拼命去挤高考的独木桥,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工作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是一种忍耐和痛苦,如果从事自己喜欢,而且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仅可以做得出色,又能挣钱又能享受人生。

再好的文化土壤都会遭遇各种内在外来的破坏。呵护“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因素是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法律监管。日本各行业的评价不受行政的干扰,消费者的评价绝对客观。“短、平、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于承认自己没有竞争力。这样就形成了存良去莠的评价机制。企业和商家把信誉看成是上一辈留下的财富和遗产,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不能轻易自己毁了牌子。日本也不乏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获取名利的人,但是一旦被揭穿,不仅要承担刑法责任,民法诉讼的索赔会让他倾家荡产,社会的谴责会让其很难翻身。

任何社会,“工匠精神”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需要几代人的文化沉积和社会系统的有效机制。只要政治能够给个人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空间;法律能够发挥“扬善惩恶”的有效机制;民众能有以勤劳敬业为荣、懒惰奢侈为耻的价值观;社会能有长治久安、安居乐业的环境,中国的“工匠”就能重新得到应有的尊重,“工匠精神”就有可能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中得以体现。

赵广立 陈立行

标签


版权声明:《千人》杂志系千人智库旗下出版物,在"前瞻性·建设性"办刊宗旨指引下,面向全球海内外华人群体,为高层次人才打造建言献策的交流平台。本网为《千人》杂志唯一官方网站,凡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评论详情

   暂无相关评论!

最新资讯

热门排行